近些天,高考考试改革的话题由于教育部长袁贵仁在《学习时报》上发表的,有关高考考试改革部分的论述掀起舆论的热潮,尤其是“部分科目一年多考”引发了公众的聚焦。尽管媒体的报道常见以“教育部长发文定调高考考试改革思路”,但还是被公众常见解析成了高考考试改革策略将要颁布。
随后,教育部发言人称教育部并未对姥爷布有关所谓的“高考考试改革策略”。现在已经进入了2011年高考考试轨道,即使有“高考考试改革策略”也不可能目前公布。
按教育部的讲解,这场“高考考试改革策略”的舆论风潮完全是场误会。事实上,袁部长的文章中着实只提到“高考考试改革的主要思路”,并不是成形的改革策略。但,如此一个只不过方向性的“思路”,怎会掀起这样之大的舆论波澜呢?这其中所饱含的民意期待,恐怕不是澄清误会就能平复的。
一方面,现有些高考考试体制对公平导致的焦虑,与在人才结构优化上的落后,为公众诟病久矣;其次,高考考试改革又一直停留在“只听脚步声,不见人下来”的状况。公众饱含期待,却迟迟不见真章。在这种急切的期待下,高考考试改革只须有风吹草动,就极容易触动公众的神经。或者说,“思路”被理解成“策略”,正是这种急切期待下形成的幻觉。
“民意已经过河,政府还在装着摸石头”,这句话用在高考考试改革上同样合适。近些年来,高考考试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,这其中不但有对高考考试公平的忧虑,更有对人才培养结构方法改变的期待。不能否认,在教育资源存在失衡的现实情境下,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已经难以满足公众的公平期待:各种加分乱象充斥其中、冒名顶替时有发生、地域不平等已成痼疾……高考考试的乱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直接导致了目前高校教育的尴尬:扩招的结果致使高校只重程序和数目,不重水平;生源大战的疯狂,只为一时的脸面,并未对选拔的人才担负起塑导致才的责任。
而要符合公众的这种期待,不至于让饱受公平焦灼和就业负累的大家望眼欲穿,教育部有责任给公众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,不可以只不过闭门造车,更不可以纠缠在一些细节的改良上。事实上,教育公平的达成、人才结构的改变,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,现有些高考考试机制正成为影响公平和优化人才结构的掣肘。因而,尽快颁布高考考试改革策略,不止是民意的期待,更是教育图强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。
高考考试改革策略“只摸石头不过河”,已经让民意变得浮躁和不安。作为承担着高考考试改革重任的教育部,不可以一直让公众沉浸在高考考试改革的幻想中。“面壁十年图破壁”,高考考试改革的民意呼声高起,教育部岂能等闲视之。大家期望:这个“被误解”的思路出来后,高考考试改革可以开门纳谏、扎实考证、周密部署,从探索走向正途,适应民意尽快颁布改革策略。而不可以总在河里摸石头,让站在岸边的公众看不到方向、等不到归期。